其他
干春松|康有为与现代儒学思潮的关系辨析
面对学术界对于“现代新儒家”的争论,干春松老师却将康有为视为现代儒学的开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依托儒家经典,将目光集中在文明延续和种族保全上,奠定了后来儒家发展的一些基本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立现代儒学的开端并非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包括如何看待现代儒学发展的基础及其目标的综合性问题,那么康有为迈出了现代儒学的开端的必要一步。
1986年,方克立、李锦全教授主持开展“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项目,基本上确定梁漱溟作为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开端,并选择了十个人作为最初的研究对象。但是,这一框架始终存在争议,一些被纳入新儒家谱系的学者公开否认自己是新儒家,比如余英时不但否认自己是新儒家,甚至有意区分钱穆与熊系新儒家的差别。
在我看来,余英时对于钱穆和新儒家的辨析主要突出的是对新儒家在不同特征认识上的差异。而相比对于归纳和研究新儒学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现代”的理解,从以往学者对于新儒家的描述来看,对于“现代”的理解不同,决定了其对于现代新儒学开端和特征的定位差异。
按照通常的历史分期,我们将1919年视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这一划定很大程度上是中国革命史意义上“现代”的镜像,跟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的“现代”并不重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代新儒家看做是对西方现代化运动冲击的一种整体性的反应,那么现代儒学就要以中西交汇的时代作为其开端。
现有的以梁漱溟为新儒家开端的立论自有其理据,比如,梁漱溟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彻底否定;在思考方式上,他已经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支撑,因而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与传统儒家之间的“断裂”。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随着殖民运动开始的,西方殖民运动波及中国,儒家就自然开启了“现代”的历程。在梁漱溟之前的康有为、章太炎,他们虽然依然保有经学的立场,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对儒家思想所做的推进,已经与乾嘉汉学和常州今文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开启了儒学的“现代”。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偶发之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众前行者。比如,萧公权就认为康有为是继先秦、汉代、宋明之后,儒学第四阶段发展的“开导者”。他说:“康有为可说是一儒家修正主义者。他对儒家思想的修订与充实,可说有功于儒学。儒学自其创始人死后2000年曾经过多次理论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成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当时有孟子和荀子所建的相对立的学派正将儒学带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第二阶段至汉代董仲舒及其他公羊学者之时达到高潮。第三阶段因宋代理学而起,道家与佛家的思想给予儒学前所未有的哲学上的充实。康有为则直接从19世纪公羊学者获得线索,并用西方以及佛家思想给予儒学以一普及的意义,因此扩大了它的伦理与政治学说,然则他可能是开导了第四阶段的儒学发展,所以可说是在儒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很显然,萧公权先生所谓的“开导”看重的不是“断裂”而是“转折”。在他看来,康有为是利用而非排斥西学和佛教,将之作为儒家思想所要融合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儒家思潮。
还有一点需要指明的是,对于儒家的理解应从儒学的内在生命和发展目标上来展开。现有的新儒学谱系将新儒家的人物框定于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儒家学者,于是儒家的存在合理性就被局限于儒家学说的哲学化解读,脱离了作为儒学生命源泉的经学基础。或许,哲学化或史学化的儒学可以看做是当下儒学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但其可能并不是唯一适当的方式。对儒家的社会意义而言,新儒学的兴起也并非是要证明儒家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致性,而是要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发挥新的作用。由此,现代儒学要摆脱知识化自安的困境,必须以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作为其开端。如果立足于这样的标准,将梁漱溟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端便不具备充分的学理依据和现实性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转移视角,即要将现代新儒学的开端置于开启儒学与现代关系全面思考的第一代思想家那里。对此,我个人倾向于将康有为视为现代儒学的开端。具体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康有为:《春秋董氏学》,载《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康有为:《礼运注》,载《康有为全集》,第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康有为:《答李参奉书》,载《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蔡元培:《学科教科论》,载《蔡元培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6】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载《蔡元培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载孔祥吉编:《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8】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载《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康有为:《官制议》序,载《康有为全集》,第七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康有为:《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说》,载《康有为全集》,第十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康有为:《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载《康有为全集》,第八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康有为:《孔教会序》,载《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刘述先:《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载东方朔编:《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